实践育人 | 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双向奔赴——艺术与设计学院劳动教育育人实践

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,还塑造其审美素养。我院依托业特色,积极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,构建了“以劳育美、以美促劳”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。通过实践教学、社会服务、文化创意等方式,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美学素养,在艺术创作中强化实践能力。近年来,我院开展了超过50场次美育劳育实践活动,参与学生近千人,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
一、社区即课堂——艺术赋能基层生活

学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,把美育课堂搬进社区,让艺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。学生们依托专业所学,在社区开展美育课程,如绘画、手工艺制作、公共空间改造等,让艺术成为社区的一部分。例如,我院师生与多个社区合作,打造社区文化墙、开展儿童艺术工作坊,使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,吸引众多居民参与。通过社区艺术共创项目,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创作能力,也增强了与社会的互动,使美育真正服务于社会,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。

艺术与设计学院基层团支部代表合影

学生走进蒲庙镇新兴社区开展活动

学生走进蒲庙镇新坡湖社区开展活动

学生走进蒲庙镇永福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

学生走进女子戒毒所开展活动

蒲庙镇永福社区的小朋友们走进南宁学院开展实践活动

学生走进龙州县城南社区开展活动

学生走进蒲庙镇永福社区开展活动

学生走进广西前海人寿幸福之家开展活动

“向阳而生 筑梦前行”盆栽创意活动

、点“靓”城——墙绘与公共艺术的双重价值

在城美化项目中,学生们通过墙绘和公共艺术创作,为街道、公园、校园等空间赋予新的生命。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,更是对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再塑造。例如,在学校旧墙面上绘制历史文化主题墙绘,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;在社区创作充满地方特色的壁画,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。我院已完成超过面积累计超过5000平方米大型墙绘,极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。这些实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理解艺术的社会价值,也为城市增添了人文光彩。

勾勒填色墙绘内容

墙绘作品

、非遗之旅——跨文化交流中的美育实践

学院依托非遗技艺传承,组织学生赴泰国、越南及国内幼儿园开展非遗研学活动。在此过程中,学生们不仅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,还将美育理念融入非遗推广。他们通过陶艺、染织等实践,感受不同文化的工艺美学,并探索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合传统元素。截至目前,我院已组织近百名学生参与国际非遗交流,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。

与泰国班颂德昭帕亚皇家大学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

与河内工业大学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

、创意驱动劳动——文创产品的社会价值

学院鼓励学生基于劳动实践开发各类文创产品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市场化作品。从地方文化元素提炼设计灵感,到手工制作陶艺、织品、皮具等特色产品,学生们在创作中理解劳动的价值,提升设计的实用性。例如,结合广西民族文化,学生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,既满足市场需求,也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我院文创工作室已孵化多个优秀项目,其中部分产品在文博会展出并获得市场认可。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是劳动与艺术的结合,更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。

学生参加广西创意设计周布展

广西创意设计周学生作品展示

“创意集市”学生作品

2024年学生参加南宁市最美花境大赛

学院品牌“敷文艺创”作品

、镜头里的温暖——用影像记录最美劳动者

劳动教育不仅关乎技能,更关乎情感与责任。学院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走进养老院、校园后勤团队,为长者和后勤人员拍摄照片,记录他们的美好瞬间。这不仅是一次影像实践,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文美育课。在镜头下,养老院的长者展现出岁月沉淀的优雅,后勤工作者的微笑定格在光影之中。我院摄影团队已累计为超200名劳动者提供免费拍摄服务,这些作品被制作成展览,在校园和社区巡展,进一步弘扬劳动之美。这些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,也让劳动教育与美育在温暖的实践中相互交融。

“艺”起致敬不孤劳动者

学生走进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拍摄活动

学生在广西前海人寿幸福之家开展拍摄活动




Copyright(c)2010-2012 Powered By 南宁学院 桂ICP备11008250号 地址: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  邮编:530200  电话:0771-5300759(院办)